2013年11月9日 星期六

萬曆魔咒



  中日兩國興衰的轉捩點是明萬曆十五年,那年正好是西元1586年,距離中日甲午之戰的1894年,有三百年之遙。萬曆十五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那正是明神宗當政的時期,這位皇帝為了立太子與群臣不睦,僵局持續了十五年,一直到1601年才決定太子人選,還是沒有遂其所願;而荒廢的朝政致使整個明朝乃至中國就陷入了衰亡之中。
  同時期的日本正是戰國時期的末葉,由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完成的統一大業使日本走向了江戶幕府時代,至今所有能代表日本文化及傳統的黃金歲月就從此開始。
  曾寫過《萬曆十五年》的黃仁宇就曾在此書的末段寫下了這段文字:「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他意有所指的那個堅持儒家傳統的人就是張居正。
  這個人在明史上得到的評價是:「海內殷阜,紀綱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論定,人益追思」。可見他是一位遵循傳統儒家思想的執政者,但也有人批評他「「器滿而驕,群小激之,虎負不可下,魚爛不復顧」,意指他剛愎自用,驕蹇無禮,在當時神宗不理政事而國家尚能運作如常都歸功是他的政績,可是後世卻沒有人喜歡他這種執政的方式,因為他不求進取,只任由朝政隨波逐流。
  而日本當時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然而統一戰爭卻使得陷入僵局的政治被徹底打破,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分際自此建立,從此日本不再為權力所制約,各諸侯都穩固在自家的基礎上不再受其他諸侯的武力威脅;其實說穿了就是當初管仲「尊王攘夷」政策的延伸而已。
  如果說張居正有什麼過錯,那是錯在該將國家的發展向前提升時卻步不前;而日本這些軍閥作對的事卻是以戰止戰使國家得到統一。而今的台灣若從2000年算起邁過了十三個年頭,距離萬曆年間的磋跎歲月十五年已不遠,然而仍未見有如豐臣秀吉般振衰起蔽的政治家,難道我們還在萬曆以來的魔咒中翻騰嗎?

2013年11月6日 星期三

像三字經似的台獨口號

 
    台獨自始就不是一種政治理想,因為台獨的理由從過去到現在一直在改變,歷史上最早的台獨應該是鄭經時期,他曾多次對清政府說「非屬版圖之中」,清政府的回答是「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率土之濱莫非皇臣。」後來一直到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唐景崧的「台灣民主國」成立,甚至國民政府遷台,廖文奎在1947年「台灣地位未定論」的提出,都是以台獨作為因應當時局勢變化的一種理由,所以即便民主化後,台灣只要遇到中共的政治壓迫就會重喊台獨,藉以抵制。
    但台獨始終只能作為應對的武器而不能形成一種政治理想,其原因就是台獨是改變現狀的一種激烈主張,完全不見妥善作為的內容及給予期待的遠景,說得不好聽一點,它就像那個從京華城上一躍而下憤世嫉俗青年最後罵的那句三字經一樣,洩憤卻不實際。所以當社會不符期待時,無助人們除了想罵一句三字經外,再能想到的一個退路就是台獨了。
    但到底有多少人願意為台獨付出代價呢?至今沒有一個客觀的統計可資參考,不過根據幾項跡証可顯示台灣人到底有無為台獨付出代價的準備,一是倡議台獨的民進黨提出與中國和平對話的主張,意思是即便台灣獨立也要跟中國維持好和平的經貿關係;另一是中日釣魚台爭議中台灣無論對日或對中都採取實質利益考量放棄主權意識,這就意味著台灣人對需要付出代價的主權意識是輕忽的,而對實質利益無法抗拒;無怪乎主張台獨的大老陳茂雄說現在是「相對台獨」而非以往的「絕對台獨」了。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中國概念

    辛灝年說中國歷史上沒有一個朝代或國家的名稱叫中國,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開始;但中國這個名稱在歷史上一直不斷浮現,它本來是指中土之國,只是一個地理名稱,好像人家說住在河邊的那戶人家似的描述;後來有了中央政府的概念,就成了中擁之國,意指大家共同維護的國家;再接著發現朝廷可以改換但文化是一致的,成了中庸之國;這個中國概念的不斷演進,使得像國民黨共產黨甚至民進黨這樣的政治團體都想借殼上市,搭順風車,因為人民心中這個國家的概念已經深植不易更改了。
    因此今天誰指責誰不是中國或已不是中國的理由都是想鞏固自己是正統中國的概念,這種心理是說服自己還是制服別人呢?所以中共儘管在各種國際場合都聲稱自己是唯一中國,卻又反對台灣不承認自己是中國的理由都指向了他只是想作為代表中國的政府而不是真正統一的國家。這一點恰好與大陸人民的認知是矛盾的,大陸人民想的卻是台灣人不能自外於中華民族,中國是中華民族建立的唯一國家;所以在共產黨的心裡政府才是唯一的,而在人民的心裡國家才是唯一的。作為在台灣的中國人而言不能不重視這一矛盾的存在,而且這個矛盾會隨時間的演進愈趨檯面化,當不得不面對時,將會是一場難以避免的動盪。

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溶液結構


   我們簡單喝的水是兩個氫一個氧的分子,但在不同溫度有不同的樣態,譬如說在攝氏零度以下時以固態的冰呈現,超過攝氏一百度又以水蒸氣的氣態呈現;其實既使在常溫常壓下的液態水也有你想像不到的狀況,水在液態時是以幾個甚至幾十個水分子相黏而存在的,並不是以一個個的單一水分子狀態存在的,它們分子相連的多寡與溫度壓力及相溶混合物的分子結構有關,譬如在酒中的水分子結構就與在其他溶液裡的不同,甚至不同濃度的酒就會有不同分子結構的水分子伴隨,這是一門科學,因為這牽涉到食物的口味及食物是否能脫水後再復元的科技,甚至生物可藉不同分子結構的水進行清除細胞內異物的無毒治療。
分子間的作用力又稱為凡得瓦力,所以水分子中若有其他分子物質掺入時就會發生結構的改變,例如酒;在細胞內部亦如此,因此物質進出細胞膜就是經過分子結構的改變才能完成的,這與過去人類一直以為物質從高濃度向低濃度擴散的物理現象有別;這正好解釋了某種食物經脫水後再吸水也未必能恢復原貌及不同溶液擁有不同冰沸點的現象。
這種現象的發現對人類有很大的幫助,譬如說食物的口味,不但不同濃度的酒喝起來的口感不同,即使同濃度的酒因為蒸餾或滲漏方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口感,原因都是溶液中水分子與乙醇分子的排列結構不同而造成的。
另外對於細胞的新陳代謝也有很重大的關係,過去我們對於分子較巨大的物質進入細胞後都無法讓它再排出,例如病毒,所以造成毀壞細胞的情形,更嚴重的是病毒利用附在細胞染色體上複製而達成擴散的目的,如果我們的細胞可以將其排出,則病毒就無法作怪了;唯一的辦法就是模仿它當初進入細胞時的態樣,讓它再回到細胞外去,這就要改變細胞中溶液的狀態,所以只要事先知道細胞內外的溶液狀態就不難模仿讓這些危害人體的異物滾回體外去,這種治病的原理會大大影響醫藥界,甚至也能治療癌症,是一種革命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