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5日 星期六

錯誤不應找藉口



    國共內戰時,民盟領袖黃炎培與毛澤東在延安談到歷史規律這件事,黃炎培說: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意思是任何事物在初起時都有一股蓬勃發展之勢,但要敗亡時卻又那麼倉促不知所措。可能在初起時大家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所以即使環境艱難困苦,也能從萬死中覓得一生;但環境好轉後就漸漸鬆懈下來,或歷時長久就自然產生惰性,而且迅速演化,最後風氣已成無法扭轉,就這樣走向敗亡。一個國家或政權最後的三種命運就是:“政怠患成”、“人亡政息”、“求榮取辱”;這是中國歷史上沒有例外的一種規律,也是一種宿命。
    毛澤東聽了不服氣的說:我們找到了一條新路,使我們擺脫這種宿命。那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大家如果第一次聽到毛澤東這番話,一定很驚訝,因為終其一生毛澤東都沒有推行過民主;他當時講這句話可能因為黃炎培是民盟領袖的關係,“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原是毛澤東的個性。但毛澤東對民主也有與一般人不一樣的認識,在這句話中他指出“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的民主概念。
    誰應對漸漸衰敗的政治負責呢?是人人,也就是全民的意思;但作官的可以下台或繩之以法,政客可以被唾棄,然而全民如何負責呢?人民為自己錯誤的選擇負責,最好的辦法是覺醒,而不是繼續為錯誤找藉口;譬如說馬英九沒有實現633的承諾,人民責備他,他就不能拿國際經濟情勢作藉口;陳水扁以“清廉、勤政、愛鄉土”的口號獲選總統,就不能以“政治獻金”名義收取賄賂,更不能錢藏海外,還以“建國基金”作幌子;李登輝以本土意識喚醒國人守護台灣,就不能把台灣的固有領土釣魚台說成是日本人的;因此人民若曾經錯誤的把政權交給他們,就應大聲指出他們的錯,而不是縱容他們;因為縱容就是為自己過去的錯誤找藉口。

2012年9月13日 星期四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楚懷王篇﹞



    孔子說: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這是孟子在離婁篇中引述孔子的一段談話,實際上並不知當時孔子指的是誰,但卻對後來的楚懷王作了最準確的預測。
    在〈有德斯有才〉一文中曾詳述了張儀如何利用詐術騙楚懷王與齊絕交,後來懷王對張儀所允諾的六百里商於之地變成六里地,耿耿於懷,兩度舉兵在丹陽及藍田都被秦軍擊敗,所以只好回頭再與齊恢復邦交,並派屈原出使齊國;此消息令秦惠王感到擔憂,畢竟齊楚結合後的勢力不容小覷,就派使者到楚國去表達願“分漢中之半以和楚”;懷王心中只恨張儀,寧可得張儀才肯罷休;而張儀與楚懷王的親信靳尚相熟,靳尚又與懷王的寵妾鄭袖說得上話,所以自告奮勇前往楚國。靳尚在懷王面前力勸勿殺張儀,以免得罪秦國;又由鄭袖向懷王透露秦將以美女聘楚王的消息;所以令楚懷王再度與齊絕交;聞訊趕回國的屈原立刻晉見懷王向他陳述利弊,並建議立即殺張儀向齊示好,懷王這才醒悟過來,派人追擊張儀,然而他早已離境。
    秦國誘惑楚懷王的“漢中之半”還不只用了一次,懷王二十一年,秦國派甘茂率大軍攻取韓國的宜陽,但擔心楚國派軍援救,就派馮章來向懷王游說,理由還是“分漢中之半以和楚”;懷王又中計,命駐軍宜陽附近的景翠暫緩救援,等秦軍攻克宜陽後再發動進攻;結果景翠一邊收受秦所贈的一座城,一邊又得到韓國的珍貴饋贈,最終楚懷王是什麼好處也沒撈到,落得離鄉討債,客死異鄉的命運。
    楚懷王一而再再而三的上秦國的當,豈不是自作孽不可活嗎?懷王的昏聵完全是見小利忘大義,所以才造成如此悲慘的下場。近來台中日為了日本宣佈購買釣魚台列嶼,引起兩岸內部的反日情緒高漲;尤其台灣內部的反中勢力一直以來都認為台灣可受美日安保條約的保護,所以倡議台獨;但從這次釣魚台事件就可看出,美國支持日本擁有釣魚台主權,擱置與台灣的漁權談判於不顧,台灣還能靠沒有明文記載的安保條約來保護嗎?如果像李登輝以“釣魚台是日本的”言論來媚日,像在野黨“勿與中國同調”的方式糟賤自己,那就真如孔子說的“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危害



    1895年中日簽署馬關條約,日方在條約中要求割讓台灣、澎湖及附屬島嶼,也要求割讓北緯41度以南的遼東半島;後來是俄法德三國出面干涉才把遼東半島歸還;其實這次三國干涉的背後主使者就是俄國,俄國已準備將南滿鐵路修到旅順,為他的中東鐵路在東亞找一出海口。果然1903年7月通車,1904年就爆發了日俄戰爭,戰場就在我國東北的滿洲地區;戰爭的結果是俄國戰敗,把南滿鐵路的權力讓給了日本,並讓中國同意他擁有對朝鮮的主權。所以二次大戰後日本歸還朝鮮半島是由中國負責接收的,由於蔣介石在開羅會議時就主張戰後讓朝鮮獨立,因此便交由當時流亡在中國重慶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使其復國。相較美國代表太平洋戰區受降,而將釣魚台交給戰敗國日本管轄,實有天壤之別。
    不過今天在這裡不深入討論釣魚台問題,而是要討論馬關條約的影響;馬關條約不僅僅影響了台灣的命運,同時間接影響了大陸東北及朝鮮的命運。由於日本在馬關條約後受到三國出面干涉還遼的影響未能遂其併吞東北的野心,但仍在1904年發動日俄戰爭,並取得南滿的控制權,甚至利上滾利還向中國討得朝鮮半島的宗主權;從此這兩地人民的命運就發生了逆轉的變化。
    先說朝鮮,一直是中國附庸國地位的朝鮮,在清末就不斷受到日本的騷擾,甚至內部分裂為親日與親中的兩大派系,日本統治朝鮮後,並無意建設落後的朝鮮,只把它當作日本進出中國東北的門戶,如果以殖民地來論,朝鮮的地位甚至比當時的台灣還低,原因就是朝鮮沒有日本所需要的資源,甚至還需要日本的接濟,所以日本把目光完全放在了中國東北。這一點激起了本來對日本還存有幻想的親日派的反擊,所以儘管日本佔領朝鮮有38年之久,但內部反日的活動卻從未停止過,金日成就是當時的反日英雄。朝鮮的分裂就完全是當地人民反日情緒下的產物,至今仍造成兩韓分裂的局面。
    再說中國東北,東北在日俄戰爭後分裂成以長春為界的南北兩個勢力範圍,長春北面是俄國的勢力範圍,南面是日本關東軍的勢力範圍。俄國由於國內革命的因素,暫時退出遠東的經營,所以也放鬆了對東北的控制;日本當時國內的軍閥力量暫歇,對中國改以外交及借款的方式取得更多利益,所以也放鬆對東北的控制;由於兩股勢力的鬆手,才使得以鬍子出身的張作霖有了發展的空間,這也就是後來掛了中華民國國旗的東北軍。由此看來,東北人比台灣人還要有民族認知上的落差;有一首歌謠中的歌詞是“長白山的東鄰藏猛虎﹝指日本人﹞,長白山的北邊有惡狼﹝指俄國人﹞。唯一能代表東北人的張作霖自然成了依靠,巧的是他在亂世中選擇掛上青天白日旗。無論是北洋政府還是國民政府都從未把觸角伸進這片黑土地,這裡只有日本人侵略後留下的狼藉。
    同樣被日本統治過的台灣人也許不必再浸在過去的歷史中充滿仇恨,但也要睜大眼看清這樣殖民者的真面目,他曾肆虐亞洲,而今還要變造歷史;對過去的暴行沒有絲毫悔意,卻在恢復國力後再現侵略的本質。

2012年9月12日 星期三

信任是選票最重要的意義



    為秦國訂下連橫之策的人正就是為六國訂下合縱之策的人,這個人就是蘇秦;但似乎他的意見沒有被當時的秦惠王所採納。後來蘇秦偷偷將張儀送至秦國,沒想到張儀破壞齊楚同盟正是六國無法完成合縱之勢的最主要原因。對六國最後亡於秦,蘇秦可說是至關鍵的人物;韓信曾形容蕭何:“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那麼六國對蘇秦的形容也應該是:“成也蘇秦,敗也蘇秦。”
    在秦國最終執行連橫之策者是樗里疾及甘茂,樗里疾是秦公子,而甘茂是出身楚國下蔡的客卿,這兩人本來合作無間,後來在對韓戰略上出現嚴重分歧,以致反目;原來樗里疾的母親是韓國國君的女兒,所以樗里疾主張秦國應與韓國結盟;但甘茂認為秦國攻擊六國的大軍要藉韓國進出,如果韓國不能確實掌握在手中,就有危險,因此主張滅韓。
    本來戰略思考上的意見衝突竟演變成本土與外來之爭;所以後來甘茂要出征韓國宜陽時,就對秦武王說:宜陽是場硬仗,如果沒有堅強的後盾,這場仗是很難打的。過去魯國的曾參就因為被誤傳殺人,連最相信他的母親都動搖了,可見謠言有多可怕呀!我沒有曾參一般的賢能,而大王您對我的信任也可能不如曾參的母親,這種情形下,我又如何能有堅強的後盾支持呢?秦武王為了消除甘茂心中的疑慮,在息壤與他歃血為盟。
    果然宜陽久攻不下,謠言四起;武王不得不召回甘茂問個明白,甘茂回來後見了武王一言不發,聽任樗里疾、向壽、公孫奭等一批秦國宗室的責問,武王見狀後,讓甘茂說話,甘茂自衣袖中拿出當初與武王在息壤所訂的盟約,武王才大悟,令其增援再戰,終於攻克宜陽城。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息壤之盟。
    如今政府在處理許多政務時,特別是涉外工作,都有保密的要求;但政客就利用政府不便告知的情況下,大肆結合不肖媒體作各項不利的揣測;譬如最近出席亞太經合會的連戰與美國國務卿希拉蕊進行雙邊會談,準備TIFA的續談;這也証實了當初開放美牛是為了TIFA復談,所以有人就以此質疑馬總統當初所謂開放美牛沒有壓力的說法;其實這是執政所必須的手段,它的基礎就是建立在人民信賴上,是現今的息壤之盟。

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有德斯有才



    中國歷史上最講求功利主義的時代應是戰國時期了,但集功利主義之大成者,莫過於秦;秦自穆公以降所重用的十七位謀臣中,除了王稽與司空馬是秦國人之外,其他如百里奚、蹇叔、由余、蔡澤、范睢、頓弱、樓緩、魏冉、商鞅、張儀、甘茂、甘羅、呂不韋、李斯、趙高等都不是秦國人,而這些外籍謀臣對秦國的影響舉足輕重,可見秦國統治者廣納天下人才的策略使其能統一天下;但秦卻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何以至此呢?原因可能還是出在這些外籍謀臣身上,仔細端詳這份名單,就不難發現這些人中多數都有才無德,而且只求目的不擇手段,所以在政壇上樹敵甚多,有的甚至干預接班,下場重則喪命輕則流亡。
    其中張儀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政客,他主張連橫,當時秦國最擔心的就是齊國與楚國的結盟,張儀慫恿楚懷王與齊絕裂,並以商於六百里地作為報酬,沒想到楚與齊反目後,張儀也矢口否認,僅承認以自己的六里封地作為酬謝,這使得楚懷王最後客死異鄉都沒有討回公道;而張儀所為,使楚人都為懷王的死感到悲憤,也正是後來項羽率楚人一舉殲滅秦國的原因。
    如果當初秦惠王知道張儀騙楚懷王與齊絕交,會在107年後使秦國滅亡,那麼他是絕不肯採取張儀之計的;但在當下,秦惠王從能言善道的張儀口中只瞧見了齊楚交惡後的利益;所以張儀是有才能使秦國躲避齊楚合縱之害,但也使秦國貪鄙的印象深入楚人之心,導致最後的滅亡,這貪鄙即不符“德”的標準;所以誰才是最終的仲裁者呢?當然是惠王,德與才的選擇也由他,只不過他選擇了眼前的利而種下了日後的患。
    今天政界也不乏類似的例子,譬如說台灣面臨連續衰退的衝擊,又有短期如颱風的肆虐所造成的菜價飆漲,政府因應的措施都無法立即發揮功效,導致民怨四起;而此刻有許多利益團體卻想發國難財,例如房地產業者、証券業者都慫恿政府取消奢侈稅及証所稅以刺激景氣,但這些作法雖有一時的榮景可期,卻也會埋下日後泡沫的危機,所以有良知的執政者是寧可忍一時的唾罵也絕不能作出遺害子孫的政策。

2012年9月10日 星期一

國家尊嚴個人榮辱



    楚國在邲之戰中大敗晉軍,俘虜了下軍大夫荀首的兒子荀瑩,而荀首卻俘虜了楚公子穀臣;兩軍停戰後,就進行換俘;在釋回荀瑩的前夕,楚共王特地召見,想一探其對晉國的忠誠。
    楚共王問荀瑩:你大概很恨我吧?
    荀瑩說:兩國交兵,是臣下無能因而被俘,怎怨您呢?
    楚共王接著問:如果我放你歸國你是否感謝我?
    荀瑩說:兩國交兵是為各自國家的利益著想,釋俘亦是以國家利益為考量,我未能參與此事,不知該感謝誰?
    楚共王再問:你回晉國後準備如何報答我什麼?
    荀瑩說:我身為晉國臣民,未能克盡職守以致被俘,不敢怨天尤人;被釋,亦不敢有損國家利害以圖個人生死,豈敢再承恩德?
    楚共王說:那你這趟回去後準備作什麼呢?
    荀瑩說:我能把這付骨頭帶回國,若敝國國君責我被俘而殺了我,我死而無憾;若留我一命,讓我繼續效力,我將竭盡心力直至獻出生命為止。
    荀瑩作為一個囚俘卻能不卑不亢的應對楚共王,充分顯示出一個晉國子民的尊嚴,所以不但在楚共王面前不卑躬屈膝而受辱,反而讓楚共王對他產生敬意;因此作為一國的子民要熱愛自己的國家,即使在敵人面前也要展現視死如歸的態度。最近釣魚台事件,國內有許多人竟恥笑自己元首對國際宣示主權的發言,甚至為侵占領土者擦脂抹粉,這些人不只使自己國家的元首失去了尊嚴,甚至也是讓自己的尊嚴喪盡,可恥至極!

務以深自結於民



    江乙是楚國安陵君的門人,而安陵君是楚共王所寵幸的同志戀人;江乙對安陵君未來的處境感到憂慮,於是勸他說:您對楚國沒有絲毫功勞,也沒有骨肉至親可以依靠,但今日卻身居高位,人民也敬仰您,這是什麼緣故您知道嗎?
    安陵君說:這不就是楚王錯誤提拔了我的緣故嘛。江乙說:用金錢與別人交往,錢用盡時就是交情斷絕時;以美色獲得別人的愛慕,當人老珠黃時就是愛情變質時。所以作為愛妾寵臣的人是不等床席睡破馬車用蔽,就失寵了;現在您雖仍見寵,但卻沒有能與楚王更加緊密的聯繫﹝無以深自結於王﹞,這就是我為您所擔憂的事啊。
    安陵君問如何建立與楚王更緊密的聯繫,江乙說:您一定要向楚王表明您願隨他去死的決心,甚至為他殉葬,這樣才能使您在楚王心目中的地位不動搖。
    於是安陵君找到了適當的時機向楚共王表達了自己願殉葬的決心,因此感動共王,終其一生都受寵不墜。
    這段故事是說明一位正受寵信的人若要長久維持不墜,就要更加與寵信他的人強固彼此關係;而不能等彼此感情淡化了再彌補就來不及了。
    雖說這是描述男女情愛的一則寓言,卻也能充分顯露在政治關係上,尤其候選人與選民的關係上。當一位候選人獲得選民青睞時,很容易就能勝選,但一旦勝選後不能更加加深與選民的聯繫,就會迅速失寵;根據經驗像這樣失寵的政治人物若想東山再起,成功的機會微乎其微。於是將江乙勸安陵君“無以深自結於王”的這句話,改為“務以深自結於民”即可作為今日政治人物與選民加強彼此聯繫的一句座右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