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8日 星期六

變危機為轉機的策略



    田忌是戰國時齊威王所倚重的大將,也就是歷史上出使魏國,解救了被龐涓折騰得失去雙腿又裝瘋賣傻的孫臏;後來在桂陵之戰以“圍魏救趙”戰略得勝,又在馬陵之役,讓龐涓舉炬引矢萬箭穿心。
    由於田忌與孫臏這兩項戰跡使勵精圖治中的齊威王頗感自豪,而對田、孫二人更為倚重;但這些都影響了長期以來推行改革嚴明賞罰的宰相鄒忌的聲望。於是鄒忌就派人偽裝成一名財主找人算命,並透露自己是田忌的臣屬,欲知田忌謀反事成與否;果然那人前腳剛離開,鄒忌的人跟在後頭就逮捕了相命之人,並讓此相士在齊威王面前坦承經過;田忌聞訊,知是鄒忌誣陷,然此刻百口莫辯,只好避禍至楚,保住性命為要。
    鄒忌雖計成,但對於逃亡在外的田忌仍心存疑懼,恐其藉楚之勢重返齊國。然而鄒忌屬臣杜赫卻另有看法,因此他自告奮勇去說服楚宣王,讓田忌長留於楚。杜赫的理由是鄒忌已掌齊政,若楚願與齊交好,則不得不掌握鄒忌,而其所顧慮者田忌也,若楚國能幫鄒忌將田忌長留,則使鄒忌心生感激,必不負楚;另要籠絡田忌,封他江南之地,讓他也感激楚國收留之情,假如有一天能返國也不會作出不利楚國的事來;果然楚宣王都依計而行。
    戰國策中所述的這一段故事就是藉著顛覆傳統思維,而達到意外成果的一種策略。最近的釣魚台事件引起國內朝野陣營的激烈辯論,基本上執政的國民黨態度是堅持主權,和平理性,共同開發;而在野黨則認為拒與中方步調一致,願與美日共同解決爭端,確保漁權。
    其實在這次事件上大家都一致認為台灣的聲音是不夠大的,而且也缺乏足以制衡的力量;但就在日本宣佈將釣魚台收歸國有的大動作後,馬英九卻有了登上與釣魚台僅140公里距離的彭佳嶼之舉,也許有人還是以登島作秀的性質來看待,但實際上在戰略專家的眼中,這次行動已有實質掌控作用,那就是台灣無論在對該島的戰略佈署與航道控制上都已找到最好的監控位置;甚至馬這次大規模的登彭佳嶼行動對中共內部民意也有呼應作用,此亦將迫使中共在釣魚台問題爾後的實質談判上將追隨台灣的策略,所以這就是變危機為轉機的策略。

2012年9月7日 星期五

小心運動是政爭的藉口



    清朝末年,清政府為了挽救日漸頹勢的國運,進行了兩次運動,一次是1861年由洋務派大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所發起的洋務運動;一次是1898年由康有為、梁啟超所發起的維新運動;洋務運動最後以甲午戰敗收場,維新運動最後成了帝后兩黨的內鬥,由袁世凱獲漁翁之利而收場;兩次運動雖都以失敗收場,但對後世的影響卻有天壤之別。
    先說百日維新運動,如果這次運動成功,也就是光緒皇帝這一派獲得了成功,中國的變化會是什麼呢?容我大膽的預測,那將是另一場災難的開始;換句話說,那只能算是一場成功的政變,把本來在慈禧手上的政權奪取過來轉移到光緒皇帝手上而已。從參加這次維新運動的人物及其後來的作為看來,他們要的就是重新建立一領導中心,而從中撈取一些政治利益而已。
    洋務運動雖然以甲午戰敗收場,而且早先所訂的目標“師夷之長技以自強”略顯侷促狹隘,但基本上從派往國外的留學生到涉及工業技術以外的社會科學等著作文獻看來,其影響是深遠的,中國近代的思想建構可能都是來源於此;這次運動所涉及的政治鬥爭層次較低,而且是由上而下,漸次影響民間逐步發酵的一次思想革命;嚴格說來比較像日本的明治維新,按步就班,對社會的衝擊也較少;如果這次運動成功了,可能也不會有爾後的辛亥革命,更別說後來的文革了。
   中國歷史上有像維新運動一樣的政爭千百回,但絕大多數都換湯不換藥,走了個董卓來了個曹操,老百姓怎麼也翻不過身來;但像洋務運動一樣影響深遠,而未必成就於一時的思想革命卻是少有的,當然也不是政治人物所期待的,因此中國可歷經多次的改朝換代也終究改不掉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宿命,權力與金錢兌換的金科玉律;所以人民要能覺醒,不再期盼有聖賢降世,也不再為政客搖旗吶喊,因為他們不過像清末的維新運動一樣,以動人的口號掩護奪權的政爭而已。

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能臣與權臣之別



    衛獻公姬衎﹝音看﹞是一個形骸放蕩又喜讒諂面諛的人,所以在母親定姜輔政時,就委由叔叔黑肩主政,黑肩的兒子剽倒頗具領袖魅力,所以眾臣皆以為剽是繼承衎為衛君的不二人選;上卿孫林父就公開與剽結交,亞卿寧殖也不勸阻;這引起獻公的疑懼,惟孫、寧兩家握有強大的實力,所以只好隱忍不發。
    有一次獻公邀孫寧兩卿共進午餐,卻臨時放了兩人鴿子,所以激起孫寧兩人的怒氣,準備驅逐獻公另立公子剽;但此舉並沒有得到道德人士籧伯玉等人的贊同;後來雖依計而行,讓公子剽繼位衛侯,也就是史稱的衛殤公;但逃亡在外的獻公卻佔據夷儀,隨時準備返回帝邱城奪回政權。
    寧殖雖參與這次的政變,但事後頗具悔意,在臨終前囑其子寧喜,務使故君復位,以補其過。果然此事很快就讓蟄伏於夷儀的獻公得知,就派專使與寧喜接觸,並開出“政由寧氏”的支票來誘使寧喜助其復位。當時唯一的阻力便是孫林父,於是寧喜趁林父與其子在封邑,僅孫襄在朝的空檔,一舉攻入孫家在帝邱城內的宅第,滅了孫家後又直闖公宮,囚禁觴公,並迫其飲鴆而亡;派手下去迎獻公復位。自此寧喜獨相衛國,成了衛國唯一有權勢的人。
    寧喜得勢後愈發驕縱,就連由宋國向戌發起的晉楚弭兵之會,寧喜都專斷逕自委屬下石惡赴會,不向獻公稟報。因此令獻公大怒,私下允公孫免餘以大夫間私鬥為名翦除寧喜家族。
    自寧殖附和孫林父驅逐獻公,後又悔其行,臨終前囑子寧喜助獻公復位,掌政後無視君臣之義,專斷獨行,引來橫禍;寧殖父子到底做錯了什麼?又做對了什麼呢?究其原因,應該是為人臣者卻處處在執政者面前展現自己有顛覆國家的能力與實力,卻不知該把自己的能力與實力發揮到為人民謀取幸福的課題上來,才是此父子終逃不過劫難的原因吧!如今政黨間的惡鬥就是在野者處處與執政者作對,並不時要發動群眾運動與議會鬥爭來顯現自己有挑戰的實力;而執政者則要美化政績,運用行政資源挹注自己政黨及支持者,展現巧取豪奪的能力;其實他們都忽視人民,終必為人民所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