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

顧小利,則大利之殘也。



    晉國要向虞國借路攻打虢國,派去的使者回話說:虞國國君想要我們垂棘產的玉及屈產的馬,才肯借路。晉君很是光火說:那都是我們的國寶,他真是貪得無厭呀!荀息在旁聽了說:只要答應借路,區區玉璧寶馬只不過借他們府庫暫放罷了!何必與其計較!果然虞君接受了賄賂後,答應借路。雖然宮之奇一再勸諫,虞君眼裡都是玉璧及寶馬,哪聽得進?
    等晉軍攻下虢國後,又出兵攻打虞國,虞君捧著當初的玉璧牽著寶馬來向晉君投降,應驗了當初荀息的預測。
    貪圖小利的虞君為了區區玉璧及寶馬葬送了自己國家,真如韓非子所言:顧小利,則大利之殘也。
    這個故事中晉君本來也吝惜自己的國寶,但與虞、虢兩國之利相比,當然就是小利了。虞君卻無法分辨國家與這些玩物之間利益孰大孰小;兩者高下立判。現實世界中有如此對比的例子嗎?
    五十一歲當選中華民國總統的陳水扁,也是政黨輪替後的第一任總統,但任內貪污舞弊,卸任後被司法起訴,現在仍在牢中。其貪瀆所獲之不當利益曾以現金堆放在元大、國泰等金融機構的保險庫中,其子陳致中還攜當時的女友黃睿靜去“參觀”他父親的“成果”,引以自豪。
    住在苗栗公館的退休榮民陳永成住在五坪不到的陋室中,卻捐贈250萬的畢生積蓄,為了救助88風災的難民。記者訪問他時,他說:“反正我沒有成家,自己一個人留著也沒有用,就把錢捐出來幫助需要的人”。他不就是陳水扁總統口中享受不公待遇的榮民嗎?
    他們都對自己擁有的小利與大利作了最清楚明白的辨別,也高下立判。

為什麼對中華民國要一以貫之?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否決了美、日、沙烏地阿拉伯所有干擾阿爾巴尼亞的提案─“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表決前,中華民國代表團決定退出會場,從此退出聯合國。自那時起,與中華民國的友邦國家也陸續與中華民國斷交,與中共建交;到目前為止,與中華民國還有外交關係的國家只剩23個,絕大部分都與中共建交。這是否意味著中華民國自1949年以後從大陸撤遷來台,到退出聯合國,到承認中華民國的邦交國只剩23個,就應宣告滅亡了呢?這個世界上有兩種聲音是這樣認為的,其中一種以中共為首,認為中華民國已被這世界上大多數的國家認為已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所以已走入歷史。另一種聲音似乎也呼應這種說法,但不同的是他們認為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其國際地位已失,應走入歷史,而由台灣人民自己建立獨立的國家。這兩種說法似是而非,一是國家的存在不只是承認與不承認的問題,是實質上的不可取代;例如中共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已取代了中華民國,但畢竟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民不同意中共代表他們,這就是實質的不可取代。其次是中華民國實際上從未消失,領土的縮減或政權的轉移都不能使一個實質存在的國家消失;例如中共的建政及台灣內部的獨立訴求,實際上要求的也不過是政權轉移,都談不上或有必要獨立建國。
    中華民國對中國這個傳統歷史上的國家有什麼仍存在的必要性呢?又台灣人民為什麼非以中華民國作為其祖國而不可另建新國呢?回答第一個問題,便要從中華民國的產生說起,推翻專制的滿清建立一民主體制的國家是中華民國自始的目的,也是至今仍能存在的理由。那麼台灣人民為什麼不能也建立一個民主體制的國家呢?台灣自1895年割讓給日本,1945年重回中國的懷抱,台灣自始便是中國的疆域,人民也多數自內地遷移而來,生活及文化莫不與中國息息相關,但現在居住在台灣有著與傳統中國血緣及歷史文化關係的這些人為什麼要獨立於中國之外?簡而言之就是對現在中共政權的畏懼,對民主自由生活方式的堅持。所以台灣人民需要與傳統中國繼續維持共同的文化及血緣關係,這就是中華民國繼續存在的必要。
    民主自由與歷史文化就是中華民國繼續存在而將更為兩岸人接受的理由。現在有許多中國人到了國外就變成了外國人,中國人留給外國人的印象仍是十八世紀那個留著辮子穿著馬褂說著台山話的唐人,即便中國已現代化了幾十年。可是悄悄的外國人開始有了另一種印象,那個穿著改良式旗袍在百老匯舞台上一會兒唱著中國小調,一會兒唱著美國搖滾歌曲,藝冠群倫;及那個光頭尼姑帶著一群穿著藍色制服的義工第一時間出現在災難現場救災的畫面;一個不良於行鄉下賣菜的老婦竟用她微薄的收入救助了許多失學青年的故事。是的!她們就是有著中國血統生長在台灣的台灣人。沒有中華民國她們怎顯光茫?
                                                                                                      寫在中華民國百歲生日晨
P.S:祝中華民國生日快樂

行小忠,則大忠之賊也。



    楚國與晉國大戰於鄢陵,楚國失利,楚共王的眼睛給打瞎了一隻,戰鬥非常激烈,楚國大將司馬子反返回營帳要一杯水喝,他的僕人豎谷陽知道他平時喜歡飲酒,就裝了一杯酒給他,子反一聞是酒就叫他拿下去換水,子反說不是酒,子反接過來大口喝了下去,結果喝醉了,無法再上戰場。楚共王想再戰,便派人去召司馬子反一起出擊,結果傳話的人回來說:子反患心病,無法再戰。共王自己駕車來子反帳中,一進帳就聞到一股酒氣,氣的說:他臨陣竟不顧君王及國家安危,這是天要亡楚啊!於是退兵不再戰。回到京城,把司馬子反殺了,曝屍於市。這是豎谷陽愛之適足以害之的例子。“行小忠,則大忠之賊也”正是此意。
    最近引起廣泛討論的蘇嘉全農舍豪宅案,影響了民進黨的選情,許多為蘇案辯解的人士也承認其觀感不佳,但卻一再硬抝,還把陳瑞仁檢察官的農具間也拿來作類比,真是自己搬石頭砸自己的腳;為其辯白者甚至在媒體上粗口回應。這些不都是愛之適足以害之的最好明証嗎?
    蔡英文拒絕參加國慶典禮,真正的理由仍是無法面對自己曾說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的這句話。為了呼應其台獨支持者,也不宜在中華民國國慶典禮上舉旗唱歌呼中華民國萬歲的口號,所以迴避。為了對其支持者的“小忠”,而棄對國家的“大忠”,這豈是要成為中華民國總統的人?

2011年10月7日 星期五

回歸正義



    楚春申君有正妻,另納妾名余;妻生子甲,余也生子,想讓自己的兒子繼承春申君的家業。所以常一事二問,得其隙,就故意在春申君面前行妻意,在妻面前行君意;若有責問則歸咎其主,引二人齟齬。有一次故意受責更加劇傷口來向春申君哭訴:我能有幸作為您的妾,是幾輩子修來的福氣。所以努力侍候,不敢有任何怨言。但無論我怎麼作,總是順了夫人之意就違背了您,順您之意就悖逆了夫人,所以與其死在夫人那裡,不如由您來賜死我。春申君被余這番話所欺,就休了正妻。
    又要廢甲立己子,就故意誘甲至其閨房,使甲以為常,然後忽然撕碎裂自己貼身衣物,來向春申君哭訴:我視甲為己子,不疑有他,而他竟強行調戲我,使我羞於見您,不如賜死我吧,以免破壞了你們父子情誼。春申君一聽氣得不問青紅皂白,就把甲殺了。
    這故事是韓非子拿來印證像夫婦、父子一般的親情都禁不住讒言誹謗,更何況疏遠的君臣呢?今天我們面對政治上的取捨,也要慎重審視自己是否被邪惡所惑。
    邪惡的本質可由一個親綠人士的口中印證:「台灣派輔選團隊要靜心用心重新釐清攻防戰術,積極加強攻勢策略,掌握主動議題,重點打擊弊端,猛攻對方缺點,不惜挑起對立,不惜族群對抗,喚起台灣危機意識,最後或許還有機會致勝.」。

國家滅亡的徵兆﹝三﹞


國家滅亡的徵兆﹝三﹞
    31.執政者心胸狹窄,性情多變,輕率浮躁,又易怒者。這個國家將亡。
    32.窮兵黷武,不事經濟。這個國家將亡。
    33.國內紛爭不斷,並假外力以制內;困苦百姓,卻無以制衡者。這個國家將亡。
    34.在位者無治國能力,在野者極盡批評能事,官弱民強。這個國家將亡。
    35.執法怠惰,玩忽法令,使人民對政府的態度質疑,。這個國家將亡。
    36.權責劃分不清,有權者無責,有責者無權。這個國家將亡。
    37.不依體制,一國二主。這個國家將亡。
    38.位高權輕,位卑權重,內外無別。這個國家將亡。
    39.結黨營私,欺騙人民,取得執政權後,恣意妄為。這個國家將亡。
    40.國家任用官員不依其功績,而只專注其私德者。這個國家將亡。
    41.國家財政困窘而政客們卻家資鉅萬,一般百姓貧窮而僑居者富裕,農人及軍人貧困而商人豪奢。這個國家將亡。
    42.執政者看到對人有利的事不作,聽說有禍端而不趨避,僅注重眼前的小利,卻又以仁義來裝飾自己。這個國家將亡。
    43.執政者不講求對國家民族的大孝,僅羨慕一般百姓的孝行,為私下親族間的利益而犧牲社稷的利益,這個國家將亡。
    44.執政者僅逞口舌之能而不講求法令,治國不講權術,不依法行政。這個國家將亡。
    45.執政者提拔身旁的人而疏遠曾對國家有功勞的舊臣,不肖之人掌權而賢能之人隱蔽,無功者受祿辛勞者卑賤。這個國家將亡。
    由以上四十五項檢視執政者的標的,便可清楚分辨誰才是真正國家的領導人。

2011年10月6日 星期四

國家滅亡的徵兆﹝二﹞



    16.國內培養的人才不用,只媚外求洋;不按績效考核,只以名望聲譽來拔擢,使置於上。這個國家將亡。
    17.對人才不加培育,放任其相互爭鬥。這個國家將亡。
    18.執政者狂傲自大,國家混亂仍自以為是,不自量力,藐視鄰國。這個國家將亡。
    19.國家弱小卻不願低就,力量薄弱卻挑釁強國。這個國家將亡。
    20.援引強國勢力介入國內政爭,造成國內族群分裂。這個國家將亡。
    21.執政者不能堅持原則,使問題拖延不決,既使已作出決定仍畏首畏尾,不敢施行。這個國家將亡。
    22.政權更迭頻繁,不能匯集共識。這個國家將亡。
    23.羞辱公務人員,愚弄人民。這個國家將亡。
    24.國內出現分裂勢力,相互爭奪政權,盤根錯節不去。這個國家將亡。
    25.不依正道採取意見,專聽便嬖弄臣之計。這個國家將亡。
    26.怠慢曾對國家有功的人員,羞辱公務人員,視低下百姓如糞土者。這個國家將亡。
    27.喜以自己的智慧變更法令,把自己的行為作為準則;朝令夕改,令出頻繁者。這個國家將亡。
    28.國防不備,財庫匱乏,卻又輕啟戰端者。這個國家將亡。
    29.政權輪替過速,政策難以貫徹。這個國家將亡。
    30.朝小野大,政策多掣肘,又獨攬政權不願分權執政。這個國家將亡。
    以此準則分別檢視藍綠執政。

國家滅亡的徵兆﹝一﹞



    《韓非子》書中講到“亡征”,就是國家將滅亡的徵兆,共四十五個,今日若從中一一解析,不難發現竟是咱們日常所見,稀鬆平常的事,但

為政者竟毫不自警,;國人應從中列舉以檢驗之。
    1.政府力量弱小,而政黨力量強大;政府的公權力弱,遭人民凌駕。這個國家將亡。
    2.不顧法令而僅崇尚智謀,荒廢國內的治理而僅仰賴與外國的結交及援助。這個國家將亡。
    3.身為官員的不戮力從公,學者只好辯論,商人把資財屯積海外,人民凡事依賴神祇保佑。這個國家將亡。
    4.執政者好大喜功,只講表面功夫,喜動員群眾破壞體制,浪費國家資源。這個國家將亡。
    5.無論政府及人民都迷信鬼神,凡事求籤問卜。這個國家將亡。
    6.執政者聽取意見是按個人官職及學歷高低,且只依固定管道獲得訊息。這個國家將亡。
    7.官位可以權勢取得,也可以錢財購得。這個國家將亡。
    8.官員因循茍且,多疑且優柔寡斷,不分好壞,猶豫不決。這個國家將亡。
    9.執政者貪得無厭,人民只講近利。這個國家將亡。
   10.社會上充滿腥羶色的文化,人民只好辯論不講求實際。這個國家將亡。
   11.人民思想淺薄,人云亦云,隨波逐流。這個國家將亡。
   12.執政者剛愎自用,固執己見,爭強好勝,不顧社稷安危。這個國家將亡。
   13.依靠外援怠慢鄰國,甚至輕視弱小的國家。這個國家將亡。
   14.國家中的管理階層都是把子女、財產寄在外,而還能參與謀劃者。這個國家將亡。
   15.人民只信任某一政治人物,而不對整體國家有信心者。這個國家將亡。
    由以上十五個徵兆可檢視我們國家及社會中是否存在著這些亡國的因素,究竟誰導致如此的結果,趁手中握有選票,把他們徹底汰換掉。

財經政策規劃師─劉晏



    劉晏是我國歷史上最出色的一名財經官員,生於唐玄宗開元三年﹝西元715年﹞。八歲時就利用玄宗到泰山祭天的機會,上呈自己的文章而得到玄宗的賞識,任命他為秘書正字,從此劉晏就成了眾公卿口中的神童,並且按步就班的坐上了掌管國家財經大權的財相位子。若不是他,唐朝在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就將滅亡,可見他挽救國家危亡的成就多麼偉大了!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西元755年﹞一直到代宗廣德元年﹝西元763年﹞共八年的時間,是唐朝歷史上最動亂的安史之亂時期,民生凋敝,經濟徹底瓦解。當時唯一的路就是疏通運河,自未經戰火洗禮的江南運糧至長安解困。劉晏就是在這時接受了代宗的全權任命,成為這項任務的負責人。從造船到疏通運河,建立中途轉運站及建立護糧的部隊及專業漕工的組織化,每件事都讓他大費苦心才終於完成。漕運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及財力,但為了濟助京師眾多的百姓及軍隊,糧價必需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所以漕運成本是無法完全轉嫁到糧價上的。而當時他又兼任鹽鐵使,所以就利用鹽的專賣權籌集了資本補貼漕運的費用。
    以往鹽的專賣是包括生產、收購及專賣三者,但這樣作,不只與民爭利,政府的成本較高及效率不彰的問題都一一浮現,甚至四處傳出官商勾結的情形。劉晏審視了這些問題後,就提出了由官家收購,但產銷兩端皆委由商民承辦,政府從買賣差價中獲取利潤供作財源。這樣一來,不只百姓有了較便宜的鹽可用,也增加了產銷的業務,依現在話說就是增加了就業。
    由鹽的專賣制度改革,使劉晏體會到貨品的訊息是政府在掌控經濟上重要的一環,所以特別在各地成立了巡院的組織,把各地的經濟訊息靠當地所聘僱的“疾足”來蒐集,並經驛站向京師傳遞。劉晏就可根據這些四面八方傳來的資訊判斷貨品供應的情形,而發布收購或釋出的命令來穩定物價。
    但往往仍嫌這樣的傳遞速度不夠快,便又以一種統籌的公式來作為當地收購的標準。先將歷來收購的價格按五個等級分類,收購的數量也分成五個等級,如果價格在第五級,就以第一級的量收購;反之,價格在第一級,就按第五級的量收購。總是低價多買,高價少買的原則。所以糧價在當時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都維持在平穩的情況下,百姓也得到實惠。這種“常平法”不只運用在糧食作物上,一些國家重要的物資也是透過這種方法在操作的。
    反觀現在許多由政府出面收購的農作物,不是價格不能滿足農民的需求,就是收購量不符農民的期待,其中有政治人物的操弄,亦有政府資訊不足政策反覆的狀況,實應檢討改進之。

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檢驗


檢驗
    1996年10月李登輝指示內政部研擬“廢省”議題;不久這股浪潮就在當時國民黨的主流派及民進黨之間激盪起來。該年底所召開的“國家發展會議”正式達成“凍省”的共識。於是在通過1997年的國民大會修憲過程後,確定凍省。這次由李登輝在國民黨內所掌控的主流派與許信良所率領的民進黨合謀打擊反修憲及反凍省的行動可謂使獨派在台灣政壇跨進了一大步,也顯示不是只有民進黨是贊同獨立的,國民黨內有更多隱藏在本土派旗幟下的人士也贊同獨立。而今許信良穿梭兩岸,打著統一的旗號,由歷史來檢驗,豈不又一投機政客現形?
  自稱深具政治智慧的李登輝在日後解釋當初“凍省”決議時的三個理由:一是簡化行政層級,可節省大量公帑。二是粉碎中國呼籲“台灣是其中國一省”的政治宣傳。三是防止葉爾欽效應。事隔14年,由今日來檢驗李登輝當初的這三項理由,卻無一項是成立的;在簡化行政層級方面,名義上達到簡化,實質上卻造成行政效率的更不彰,以治水及地方財政、教育等方面分析,都大不如前,所以才有今日五都的重新布局。在杜絕中共“台灣為其一省”的政治訴求上也絲毫不見效果,甚至自己在國際場合高舉的抗議牌上也大書“台灣”兩字,難怪國際友人把我們當中國的一省看。在壓制宋楚瑜方面更是使國民黨丟掉政權。以此三項來檢驗李登輝所提凍省的提議,可說一事無成。
    而當年宋楚瑜是在不被告知的情況下被整肅的嗎?好像事實並非如此,因為該決議經過1997年的國民大會修憲,宋早知自己是末任省長,而自己的如意算盤是行政院長,只不過在最後以“請辭待命”的軟性抗爭激怒了李登輝,才斷送了自己的前程,這是宋在許多政治性的突兀舉動中又一樁而已。所以宋是葬送在自己的野心和不智中,又怪何人?

2011年10月4日 星期二

春秋戰國變法─商鞅篇


 商鞅本是衛國的貴族,所以叫衛鞅,也叫公孫鞅。喜刑名法術之學,受到李悝及吳起的影響很大。本來投入魏國相公叔痤的門下,作一名中級官員,很受公叔痤的賞識。後來公叔痤病重,便向來探病的魏惠王推薦,見魏惠王有敷衍之色,便抓住惠王的手,很慎重地說:若大王無意用他,就把他殺了,免得投奔他國,釀成後患。魏惠王聽了,認為公叔痤前後說法矛盾,似已病入膏肓,便未予理會。等惠王離開後,公叔痤召見衛鞅,告訴他上述之事,而衛鞅並不怪罪他,但也認為魏惠王既不採納公叔痤的建言用他,也不會聽他的意見殺他,所以未即時離開魏國。
    衛鞅是得到秦孝公廣告天下求才的訊息才去投效的。在數次由景監的引薦下覲見孝公,所談都是王道之術,未引起孝公的興趣,後來以霸道向孝公獻策,才得到重視。
    衛鞅的變法是得到秦孝公的全力支持,而且在變法的規模上也是至今罕見的,可謂驚心動魄。改革的步驟也令人難以消受,可用劍及履及來形容,無所謂漸進及考慮社會承受力。範圍擴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生活習慣及基本價值觀等。就是要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徹頭徹尾的改革。終於在十九年的執政期間使秦國脫胎換骨,成為由內而外從頭至尾強盛的國家;雖然過程是極為慘烈的,但卻是歷史上罕見變法成功的例子,可媲美德國俾斯麥的鐵血改革及日本的明治維新。
    固然他與吳起一樣得罪了貴族階級,後來竟遭車裂而死,但他的政策卻一直持續在秦國執行,最後達成統一的大業。商鞅的作法激烈且不符人性的改革方法,受後世許多人的非議,但也証明唯有強力不妥協的持續改革才能徹底改造一個國家,完成變法的目的。後來中國歷代也有多次的政治改革,但多半是失敗的,其最大的原因就是領導人沒有徹底改革的決心。

春秋戰國之變法─李悝篇



    李悝﹝又作李克﹞是魏國著名的政治家。曾受業於子夏的弟子曾申,但後來成為法學家。魏文侯曾派他駐防上地及中山,上地屬河西與秦交界,所以經常與秦軍交鋒。他為了提升人民射箭的技術,竟規定若遇到訴訟難決時,由雙方比射來判定訴案的曲直;所以人民就精習射術,使強秦不敢入侵。魏文侯拔擢他為相,讓他來主持變法。
    他主張選賢任能賞罰嚴明。並廢止世襲貴族,提出“食有勞,祿有功;能有賞,罰必當”。特別對那些無功而坐食俸祿的貴族稱為淫民,把這些淫民的俸祿取消,拿他們的俸祿去招攬四方有能力的人來投效魏國。並且使有戰功及努力耕作的新地主逐漸取代貴族,成為國家新的中堅力量。即使享有封國食邑的貴族也僅能從封地取得衣食租稅,不能實行治理之權,而所有的管理都由中央統一派任官吏,因此政治清明,掃除了社會上阻礙進步的世卿體制。
    在經濟上主張“盡地力”及“平籴法”,所謂盡地力是由國家統一分配給農民土地,督促其耕作,以增加生產。所謂平籴法是在豐收時以平價收購糧食,在饑荒時以平價供應,防止糧食價格波動影響農民的收益。
    這種對社會結構的調整及講求經濟效益的政治主張,並以所著“法經”作為維護社會秩序的工具,便是法家最典型的作為,也獲致富強的成果。其所著“法經”後由商鞅攜至秦國而成“秦律”,使秦成為法治國家。
    李悝的變法是戰國時最典型的變法之一,且影響了日後商鞅及吳起的變法,堪稱變法之始祖。李悝之所以成為偉大的政治家,最主要的思想是把以往封閉停滯的社會注入了流動的力量,使得各階層依據自我的表現相互流動,而不再是貴族是貴族,奴隸是奴隸;這也使各階層的人都朝進步的方向努力,國家也跟著提升,正是變法的真正用意。
    如今是資訊發達科技進步民主自由的社會,但是以各階層的流動性來看,似乎比以往封建社會還要封閉停滯。政治不再是為低層人民爭取更多向上流動的機會,卻成為鞏固上流社會的圍牆。所以選舉是改變這一切的手段,人民應謹慎看待自己手中的選票,切不可成為政客耍弄的標的。

春秋戰國之變法─鄭子產篇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在固有的政治制度下運作已有很長的時間,彼此在內政國防外交上的競逐加劇,所以各國諸侯都亟需更有效率的富國強兵之策,因此給予各種政治主張者更多的發展空間,其中法家的思想便應聲而起,尤其在以下四個政治人物﹝鄭子產、吳起、李悝、商鞅﹞的變法,更為後世所稱道。
        鄭子產是孔子所讚揚的政治人物,年長孔子約三十歲,他當政期間曾推動大幅的政治改革,其中著名的政績為:鑄刑鼎及不毀鄉校。鑄刑鼎簡單說就是把刑律刻在鼎上向全國人民公布,這便是明正典刑的由來。別看這是一樁不起眼的小事,在當時可是歷經許多的責難才得以實行的。孔子就非常反對把刑律公布,其理由有二,一是若公布了刑律,那些作奸犯科的人便能從中找到法律的漏洞。二是刑律只能規範最低的行為準則,而人是要追求高的道德標準,如此則會使人棄高就低,普遍降低大家的道德標準。除了孔子站在道德的高度上反對外,晉國的叔向所持的理由是,刑律是貴族統治階級治理人民的工具,一旦公布,就缺少了可以彈性運用的空間,不利貴族的統治。叔向是晉國的貴族也是實際的執政者,所以他代表了當時的貴族統治階級。但子產卻堅持這樣地改革,他認為透明的法律會讓人民更為遵守,也可避免某些政客用以迫害人民。這個觀念的突破便是今日法律產生的起源,所以當時雖還沒有法家這門學派,但子產已開法家之先河。    
        另一建樹是不毀鄉校,鄉校應該是指一個鄉里聚會的場所,當時有些百姓會聚到這裡來談論一些國家大事,其中有不少是批評政府的,所以地方官員就向子產反應,要頒布禁止在鄉校的聚會討論活動,但子產卻認為這種討論是基於人民愛國的本意,如果對不滿意的政策提出好的建議來,剛好可作為政府改進的方向,所以不贊成禁止。這一點卻是孔子所稱讚的。子產這兩項政策在當時是代表一種開明的政治風格,也是將掌握國家權力的貴族由新興地主階級取代,增加生產力以富裕國家的方法。
        現代人要學習鄭子產的變法精神,就是要有開明的胸襟及破釜沈舟的決心,切不可瞻前顧後,尤其是顧慮自己及自己所屬政黨的利益,那就不只一事無成,還將留下千古罵名。

2011年10月3日 星期一

公義



    最近在美國紐約的“封鎖華爾街”活動已持續抗議了兩週,被逮捕的人數高達七百餘人,其主旨是抗議企業的貪婪。這項活動是由一批中產階級的人士所發動,仿傚突尼西亞的茉莉花革命,以網路串聯,所訴求的議題或許不同,但對後世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預估在經濟蕭條的近些年裡,這一類的活動將層出不窮地在各個國家中出現,尤其在貧富不均的社會中,這一類的活動可能更為激烈。民眾所要訴求的是政府大力扶植企業,但企業卻肆無忌憚地遂行其貪婪,而不顧其社會責任;例如2008年的金融海嘯,就是金融機構所捅下的紕漏,但卻要全民甚至全世界為其埋單,政府還要斥資為其緩頰;說到底,就是政府與企業相互狼狽為奸的結果,而政府事後還一付無辜受害的模樣,實令社會大眾憤憤不平。
    馬英九最近也針對不公的稅制提出增加富人稅的規劃,但卻不願用具社會爭議的“富人稅”名稱,其實是掩耳盜鈴的作法。試想以往為減輕富人稅負時的冠冕堂皇,今日未實行前就顯示的怯懦,這如何使社會大眾認為政府是公義的呢?
    政府以往仰賴企業投資來減少失業,所以給予減稅及其他優惠措施,但企業的目的是賺錢,根本不會感謝政府的善意,也不會顧及所謂的社會責任;而政治人物卻仍以熱臉貼人冷屁股,無非就是想用國家資源去挹注個別企業,然後換取對其私人回報的卑劣想法。所以政府對企業的期待是毫無根據的,只不過是政客搪塞人民其假公濟私的藉口。

2011年10月2日 星期日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孔子說這句話一定有所指,但這個人是誰,現已無從考,據我的猜測,可能是季氏家臣陽貨,但也僅止於猜測而已。然而若指現在政壇上的人物,卻有一人可恰好像模子一樣嵌合,這人就是蔡英文。蔡的道德觀在這次競選中可很清楚的呈現,譬如她不願與貪污的陳水扁切割,可能有人會說,扁雖有錯,但他對民進黨的功不可沒,所以蔡作為新人,而驟然與扁切割,是對民進黨的過去否認,有失厚道。但最近有許多其黨內同志以往在偵辦中的涉貪案件逐步進入司法程序,像蔡煌瑯所涉的牙醫師公會遊說案,所涉的立委擴及藍綠,這是近年來很明顯的立委風紀案,蔡英文卻無法站在一個改革國會的政黨主席立場上表達端正風紀的決心,卻跟著這些涉案立委在媒體前向司法嗆聲,這就是我所謂她的道德觀已淪喪的原因。
    蔡英文雖有顯赫的學歷,但在兩岸問題上所表達「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主張,竟是引述孔子對君子與小人在面對不公不義時的態度批判。未能和緩兩岸關係,卻還把對方比喻作小人,這種程度,豈能作國家領導人?另在美訪問期間提出的台灣共識,其黨內竟無人能解讀,而自己說明也是顛三倒四,不清不楚;這難道是一個學有專精者的邏輯嗎?
    德不修學不講也就罷了,若仍固執己見,不向正確的方向靠攏,有錯誤也不更正,凡事硬凹,這將成為民主進程中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