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

政治傳承

政治傳承
    台灣的電視劇劇情總愛播家庭倫理劇,內容裡總少不了亂七八糟的關係及因這些關係產生的恩怨情仇,我個人是很不喜歡的,但後來發現最近很夯的韓劇亦復如此,再一細究,不只韓劇,日劇、港劇、泰劇、馬來西亞劇、印尼劇、印度劇,都是如此。為什麼各國有那麼多的人喜歡這種故事情節呢?有人說這種劇情最符合一般人生活中所能遇到的情況,因此最能感動社會大眾。這不能不使我想到歷史上最能吸引人的故事情節也是這些亂七八糟的事,尤其是在繼承人的繼承過程中的那種血腥屠殺,骨肉相殘的情節,真讓人刻骨銘心。隨便舉幾個例子便知:
  一、齊桓公: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競逐齊侯的故事。
  二、晉文公:公子重耳如何被父逐出國,及後來與兄弟姪兒間的鬥爭經過。
  三、趙氏孤兒。
  四、楚平王:貪求子媳秦姬的女色,而廢太子建,枉殺伍奢,其子伍子胥報仇的故事。
  五、趙武靈王:廢長立幼,結果使自己被活活餓死的故事。
  六、吳王闔閭:弒君﹝吳王僚﹞殺姪﹝公子慶忌﹞的刺客傳奇。
  七、秦王異人:被送往趙國作人質,認識呂不韋,然後返國成為太子安國君世子的故事。
  八、漢武帝:子以母貴,成為景帝接班人的經過。
  九、曹操立曹丕
  十、唐太宗:玄武門之變殺兄奪嫡。
  十一、宋太祖趙匡胤與太宗趙匡義的兄終弟及懸案。
  十二、元世祖忽必烈繼承的疑案。
  十三、明成祖發動的靖難之役。
  十四、康熙傳位雍正的經過。
  由此可知,這些歷史上讓人揮之不去的陰霾,正是現今閱聽大眾所津津樂道的故事內容。
  我們從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傳承去分析,便不難發現,在當時的封建時代,會產生如此的悲   劇,全是君王不按牌理的胡亂指定繼承者所致,像吳王闔閭﹝公子光﹞,他是諸樊的兒子,當初諸樊沒有傳位給他,而是傳給了弟弟餘眛,餘眛本要傳給季扎﹝餘眛弟﹞,但季扎堅不肯受,所以就傳給自己的兒子公子僚,光認為既然季扎不願繼承,就應再傳給諸樊這一支,也就是由他來繼承,但王僚不肯,所以公子光才叫伍子胥去買凶殺人。這故事從其祖父壽夢開始就想傳位季札,便已種下禍因,因為壽夢想廢長立幼,雖不成,仍傳位諸樊,但諸樊卻照其父的指示,以兄終弟及的方式傳位餘眛,這都違反立嫡立長的傳統原則,所以餘眛傳子,反遭公子光的非議,才釀此血案。
    中國歷史是一部上演了五千年的倫理大劇,也是世界人類史上一部完整的封建歷史,封建制度的完善是經過三百多次的繼承經過所產生的,其原則也很簡單就是─立嫡、立長。什麼是嫡呢?正妻所生之子。什麼是長呢?年齡大者。所以君王想把位子傳給哪一個兒子,就要先立其母為正妻,有的朝代叫皇后,有的朝代叫夫人。這是“母以子貴”,但很多時候也有“子以母貴”的,漢武帝便是如此。正妻膝下無子,有的從其他妻妾所生的兒子中過繼一位至正妻名下,使成嫡子,然後再封為繼承人,秦公子異人就是如此。有的就從庶出的兒子中選最年長者繼承。如果都照此原則傳位,應都不致發生骨肉相殘的情況,實際上中國歷代百分之八十都是按此原則繼承的,只有少數是例外,而這些例外又都釀成悲劇,經過許多文化界的渲染,反而喧賓奪主,讓一般人以為封建是不穩定的,容易產生血腥。
    大家傳統的觀念以為君主是領導人,一定要賢明才能造福人民,若不計賢不肖,只憑這樣靠個人喜好,或機運而選擇繼承人是很盲目的。若站在以人民為主的立場,當然封建就不能滿足這樣的需要了;但站在家天下政權維護的立場,這種封建的傳承原則是經得起考驗的。且這項傳承原則還特別要強調不能以賢為標準。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賢是可以作假的,賢的標準不一,最重要的是國家的運作不在君主一人的賢與否,而是靠官僚體系的運作。明君在中國歷史上為什麼寥寥可數?因為歷史是講結果論的,沒把國家治理得到達一定程度,就不算成功,不成功何以可稱為明君呢?這與傳統中國百姓的想法有些出入,中國人說:“大旱之望雲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解民倒懸”都代表著人民期望有一偉大的領導人出現,可解決他們的痛苦。
    從歷史的角度看,好像人民落空的機會大。這是否也意味人民對政府有過多不當的期望呢?這句話政治人物是不會說的,他們永遠要給人民一種超出自己能耐範圍的想像,然後騙取支持。這不分封建時代與民主時代的政治人物,更不分海內外。所以我們不應對政治人物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也不要相信一個完美無缺的體制可解決所有問題,說得更明白點就是不貪污的總統不一定能使人民免除金融海嘯的衝擊,也不一定能讓八八風災的救援行動更迅速有效,或者放大某些政策的效果,但有一點可以稍慰人心的是,你必須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不管後面的惡魔如何呼喚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