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開拓

  三國時期,曹操、孫權、劉備三人都陷入一種迷思中,就是每一個人都只想當一方之霸,而且身邊最好還有一尊菩薩襯托自己的份量,所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想趁曹操與袁紹衝突時,攻入許都,劫持獻帝。劉備則能有一立錐之地就心滿意足了,諸葛亮說:“霸業可成,漢室可興”,就透露了先立穩腳跟再圖霸的打算。
  其實這些軍閥的視野是很狹窄的,只有魯肅說出了真象,魯肅說:“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還是“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衅”吧。這一點比諸葛亮還要有遠見,諸葛亮很大一部分的失敗是無法甩脫漢室的牽絆。
  曹操終其一生沒有篡漢,即便獻帝衣帶詔都指名要殺他了,他把董承一夥人抄家滅族,也沒動獻帝的腦筋。這就是自己陷在自己“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固有思路中。孫權、劉備、劉表、袁紹、等人都是一路貨,當奴才習慣了,總還是想往自己脖子上套根繩,才覺得自在。他們比曹操還低一級,玩的是別人手上的鳥,時不時的想到人家裡把那獻帝擄回家來供著。
  我們讀三國如果也陷在這些人的小格局及愚忠中,就不能開拓自己的心胸跟視野了。台灣的政治人物雖部分都具有高學歷,但陷在既有框架中不能掙脫的,比比皆是。例如民進黨在當年確實給年輕人帶來希望,因為大家看到國民黨連一個國會都無法改革,大家論資排輩,歌功頌德,真是讓年輕人為之卻步。但興起的民進黨卻也跟著國民黨化,最蠢的是以國民黨為敵外,再給自己製造一個共產黨政敵,永遠使自己處於被打壓狀態,扮演悲情人物騙取選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